世界大小事

自助旅行時沙發衝浪故事、異國文化差異

荷蘭與比利時的愛恨情仇

你知道荷蘭比利時,曾經是同一個國家嗎? (還有盧森堡,但這不是此篇重點先跳過) 。 沒錯,到了 19 世紀 (1831 年),比利時才從荷蘭獨立,成為比利時王國。比利時歷經法國與荷蘭統治的特殊歷史,造就了現在三個官方語言 (法、荷、德)。

荷蘭人罵髒話:祝你得癌症!

學一門新語言時,髒話通常是學最快的,髒話其實背後代表是各國文化的深層意義。 台灣人罵髒話一定會問候對方的媽媽 (或老師),也大多跟性或性器官有關係,可以窺見台灣的集體主義,我們從小到大把家人視為自己的一部分,較忽視個體的重要性。 荷蘭人罵髒話,卻是祝別人得到疾病,最常用的一個字是 kanker (cancer 癌症),你可以單說這個字,也可以用一句話: Krijg de Kanker! (Get the cancer 祝你得癌症!)來咒罵對方。

十分鐘成為愛沙尼亞數位公民

十分鐘成為愛沙尼亞數位公民

愛沙尼亞在我的印象中,僅有高中地理課教過的波羅的海三小國,從不知道這個人口僅有130 萬的地方, 竟是全球數位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舉凡入學、買房、醫療電子處方、證件申辦等文件簽署等,90% 以上都可以直接在手機上辦理。 缺乏天然資源加上被各國併吞的歷史傷痕,愛沙尼亞在脫離蘇聯獨立後,政府內閣 開始大刀闊斧改革重建,除倡導自由貿易,並大力發展IT產業 ,我們熟悉的 Skype 也是發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