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要孤老終身?你需要這本終極脫單指南 How Not to Die Alone

前幾天偶然在 podcast 節目 Deep Dive with Ali Abdaal 聽到 Ali 訪問 “How to Not Die Alone: The Surprising Science That Will Help You Find Love” 這本書作者 Logan Ury,這 2 小時的訪問讓我耳目一新,於是乎來紀錄我所聽到的重點,希望可以幫助自己還有身邊的人找到真愛。

對於談戀愛,大部分的人都選擇隨緣, Logan Ury 認為,感情雖是自然發生,但人類史上的約會文化其實是 150 年前才開始,男女之間 (或男男/女女) 的互動與行為科學密不可分, 身為前任 Google 行為科學家,目前在交友軟體 Hinge 擔任 Director of Relationship Science 的 Logan,寫下這本書,藉由行為科學來教大家如何脫單。


努力了還是萬年單身?可能是你用錯方法了

身邊長輩朋友總是抱怨你不夠積極找對象,於是,你下載了交友軟體,認識了親戚介紹的對象,做了這麼多努力,為什麼還是無法脫單?

問題可能不在於努力,而是你用錯方法。

也許你一直在一個固定模式裡鬼打牆,你喜歡的對象通常都是不對的人,例如你總是喜歡很會花言巧語的男生,但這種男生較高機率會招蜂引蝶讓你擔心,而那些真心相待但不善言辭的男生無法吸引你。

找出你戀愛的盲點,除掉舊有的壞習慣,才有可能找到真正適合你的伴侶,你要找的是人生的隊友,會願意幫你報稅的人,真正接納你的人,不是那個讓你死纏爛打也無法挽留的渣男。


我們在戀愛時都是不理性的

“The brain clouds that consistently trip us up. So one of them is that we tend to act not in our own best interest.”

“大腦時常會讓我們做錯誤的決定,像是做出不符合自己最佳利益的事。”

我們都知道要儲蓄,年老才可以安心退休,但當我們聽到隔壁店家正在特價,卻衝動買了好幾組現在用不到的地毯來囤貨。又或者,我們想要吃得更健康,但經過那家貝果店又忍不住叫一個大的貝果外帶。

我們對未來的目標時常敵不過現有的安逸與歡愉套用在愛情也一樣,總是愛上不該愛的人,甚至開始對於這種單方面的付出上癮。

我們都喜歡有選擇,這些選擇讓我們感覺有更多自由,去買手搖杯我們都習慣可以客製化選擇我們要的甜度冰塊。然而, The Paradox of Choice (選擇難題) 這本書提到,過多的選擇,反而讓我們感到不知所措、陷入憂鬱,到最後完全無法做決定,陷入選擇障礙。週五晚上決定來看 Netflix,花了一個小時卻還無法決定要看什麼電影,深怕選到雷片浪費自己時間,套用在交友軟體也一樣,當你有數不盡的對象可以右滑左滑,反而讓你麻痹,難以專注在一位對象深入了解,總覺得下一個人會更好。


Logan Ury 與丈夫 Scott 的相遇

Logan Ury 與丈夫 Scott

Logan 在書中也分享自己與丈夫 Scott 的故事,他們 2007 年在大學相遇,當時 Logan 交往對象與 Scott 修同一門課 (也住在同一棟宿舍),但 Logan 與 Scott 都對彼此沒有很深的印象 (Logan 說後來透過臉書回顧才知道原來她與 Scott 在大學早就是臉書好友)。

時間快轉到 2014年,兩個人同時進入 Google 任職時才相認,也因為 Scott 開始教 Logan 程式語言 R ,兩人才成為好友,Logan 說,她當時只把 Scott 當程式語言的家教 (工具人?)。

同時間, Logan 瘋狂愛上了另一個男生,也被這個男生傷透了心,在絕望之際開始尋求專業的戀愛教練協助,透過一次次與戀愛教練的約談,Logan 才開始發現這個當時他死心塌地迷戀的男生根本就不適合自己,因為這個男生總是讓自己覺得不夠好。

這時她也才明白,這個出現在她生命許多年的 Scott ,才是那個給他自信與安全感的男人。Logan 與 Scott 從一個月約一次在辦公室的午餐,到兩週一次,最後是天天一起吃午餐, 兩人認識 8 年之後,2015 年才開始正式交往。

“每次分享我們的故事都讓我起雞皮疙瘩,我總是想:如果這輩子我錯過 Scott 該怎麼辦?這個我深愛的男人。”

– Ury Logan

Logan 回想過去自己在交友軟體 Tinder 上看到 Scott 的頁面,當時滑著 Scott 的照片她心想:「他穿吊嘎欸!他這張照片都不笑,反戴棒球帽不是我的菜…」最後把 Scott 左滑。然後快轉好幾年後,他們結婚了!

“Dating apps turn us into relation shoppers instead of relation shippers” – Logan Ury

交友軟體上一張張讓你右滑左滑的照片,讓你誤以為你是選購商品的消費者,而非找尋戀愛對象的人。

找尋伴侶不像是在亞馬遜上面找藍牙耳機,把想要的型號篩選出來,而是像在品嚐一瓶酒或看一部電影,需要細細品味。

交友軟體上的篩選條件如外表、身高、體重、學歷、職業……,這些條件真的能夠決定是否適合跟你在一起一輩子嗎?

如果要找終身伴侶,哪些條件長遠來看是重要的,哪些可能沒那麼重要?試著思考這些長遠條件並列下來,不設限地跟不同對象面對面聊天,重點放在他給你的感覺是什麼,他的個性如何,而不是他穿的 T 恤上的花色。

畢竟,交友軟體上的簡介只是一扇門,你要進入這個大門,才能探索門後的花園,而不是看到門上的小坑洞就離開。


交友軟體的約會指南

最後,以下整理 Ury Logan 建議的約會指南供大家參考:

  1. 找出你過去的固定模式
    回想過去的感情經驗,你的前任們有沒有什麼共通點?如果你過去總是與同類型的人交往,嘗試了解為什麼總是被這樣的人吸引?再來,思考一下你的每段感情遇到的問題與結束的原因是什麼?

    成人依戀一般分為三種大類型:安全型依戀 (佔60%),焦慮矛盾型 (20%) 和逃避型 (20%),你在過去感情中比較偏向哪一種人格?試著找出塑造你人格的原因,療癒過去的傷痛,才能逃脫戀愛失敗的無限循環。

  2. 拿掉心中的 checklist
    與對象初次約會時,我們通常都會在心中衡量這個人是不是符合自己的條件,一旦發現對方有不符合的項目,就到廁所打開交友軟體開始滑其他對象,因為交友軟體上給我們一種擁有無限選擇的幻覺,我們總覺得會滑找到更好的人。

    初次約會結束後,與其評判對方是否符合 checklist,試著寫下對方給自己什麼樣的感覺,他讓我覺得自信還是壓迫?我跟他相處時是輕鬆還是緊張?我在他面前可以暢所欲言嗎?這些可能會比表面上的條件還重要。

  3. 火花只是幻象
    「我們第一次見面我都感受不到火花,我們不來電。」我們常聽到朋友這樣評價他們約會經驗,第一次見面沒有火花就跟對方說再見。

    有研究指出,人容易在非受控環境下陷入情網,例如自助旅行的豔遇,或高中夏令營認識的異性等,知名的吊橋效應就是這種心理激發狀態歸因謬誤 (這個實驗大意就是實驗者讓很多男性走過一座位於高處且看上去非常不安全的吊橋之後,然後讓他們和同一位女性見面,結果約有八成男性表示見到的那位女性非常有魅力,原因是大部分男性把橫渡吊橋時因為緊張所致的口渴感,以及心跳加速等生理上的興奮誤認為性方面的衝動)

    再者,自戀型人格的人特別善於製造這種火花,跟他們在一起總是刺激有趣,因為他們用說話把對方迷倒,來讓自己感覺獨特與重要性,但是對於該負的責任避而遠之,你要找的終身伴侶,不是半夜三點傳簡訊要你去他家陪他睡覺,隔天又不願出席你家人聚會的人,而是身體力行支持你的人。

    在一起有火花的人,不見得是適合相處一輩子的人,如果你遇到有火花的好對象,恭喜你!但別把這個當作唯一的擇偶條件,試著重點放在對方的行為。

  4. 至少約會兩次再做決定
    Make second dates a default.
    許多人害怕搞砸第一次約會,反而過度緊張而表現不良,如果雙方都可以有至少約會兩次的準則,在初次見面也會輕鬆許多。除此之外,雙方也可以試著調整心態,降低第一次約會的期望值,初次約會如果沒有感覺,再給彼此第二次機會試試看,也許下一次你會發現對方的優點 (也有可能更多缺點啦)!當然如果對方有很明顯的 red flag (例如有暴力傾向或很自私等),早點逃之夭夭吧!安全為上。

  5. 不要過度崇拜命中注定的劇情
    搭飛機時因為臨時狀況被改到其他座位,因為這樣,跟新座位隔壁的人有了五個小時美妙的對話,這樣的邂逅簡直就是電影裡面的劇情,於是就開始幻想:這一定是命中註定,我們一定要結婚!

    如果以上情形讓你很熟悉,一定要冷靜,並不是說這樣邂逅遇到的對象就一定不好,而是過度浪漫這樣的劇情,就讓你沖昏頭想要跟對方訂終身,這樣的想法很危險

    細火慢熬 (slow burn) 的愛情,能在平淡生活中與你相處一輩子也不會膩的神隊友,不一定需要有這樣戲劇化的故事才可以。

結語

“We are born knowing how to love. Love is organic. But we are not born knowing how to date. We are not born knowing how to choose our life partner.” – Logan Ury

我們生來就懂的愛人,但我們並非生來就懂得怎麼談戀愛,也並非生來就懂得如何選擇終生伴侶。

Logan 強調,整本書不是要你放棄找尋喜歡的類型來交往,而是當你過度放大原本設定的擇偶要求,勢必會犧牲掉其他真正重要的條件,也不知不覺錯過適合的人。

如果你要找的是與你共度餘生、未來與妳一起照顧孩子的夥伴,那對方身高有沒有180、有沒有 E 罩杯,好像就不一定是必要條件了。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